细节1:谈话时,最好能蹲下身子,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目光平视
成功的教育,是教师和父母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——最好与孩子的目光平视,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交流,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。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,常常可以看到父母站在那里,大声呵斥孩子,“过来!别摸!”“去!去!去!别烦我。”等等居高临下、命令式的语言语调。可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,却并不可敬,甚至只是可怕,使得双方的沟通效果反而很不好。
如果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、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,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,就会使他们怯于亲身去体验。我们所要表达的爱,是要对方接受的,千万不可因“爱”而生“碍”。
作为教师和父母你应这样和孩子沟通:“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是怎样理解的?”“让我弄清楚是不是理解你所说的。”可以配合正确的肢体语言进行。例如,脸上露出亲切温和的表情,眼神里充满关爱,语调轻声和平静。
当我们象面对知心朋友一样,向孩子请教一个问题,与孩子商量决定一件事时,可以想象他一定非常兴奋。因为他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,他尝到了平等相处的快乐。
其实,是否蹲下来与孩子说话,只是一种方式问题,重要的是,在教师和父母心中,是否把孩子真正当作和自己一样,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。这会影响到家长能否以正确态度对待有关教育孩子的一系列问题。
因此,父母要做到平等地对待孩子,首先就要抛弃那种居高临下与孩子谈话的姿态,而要蹲下身子,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、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、与孩子的目光平视。
细节2:交待事情前,可以先声明“我只说一次”,会使孩子更注意力集中
对孩子说什么或指示什么时,应避免重复两次,孩子才会专心听。
通常,人对随时可看或可听的事物都不很专注,注意力也会分散。而这种情形在管教孩子方面,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。
和母亲们谈到教养问题,她们常会如此发问:“我家孩子老是不听话,真让人不知该怎么办。”“其实,同样的事我也一再重复。”仔细分析这些话,可知问题就出在“同样的事我一再重复”上。孩子之所以不听父母的话,是因为父母一再地说。
有些父母对孩子做事不放心,一件事总要反复讲好几遍,这样孩子就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听好几遍。当老师只讲一遍时,他似乎没听见或没听清,这样漫不经心的听课自然也就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。
基于这一点,要对孩子说什么或指示什么时,应避免重复两次,孩子才会专心听。譬如告诉孩子出外回来时一定要漱口,在说前需先声明:“听好,妈妈只说一次,你要注意听!”如此孩子便能集中精力听。开始时,可以重复一次,逐渐地要只说一次。
对孩子交代事情只讲一遍,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方法。
细节3:叫孩子做事时,忌用写纸条,宜用口头传讯
吩咐孩子的事,不用纸条写下,而用口头的传述,最好一次吩咐两件以上的事。
父母经常要孩子去买东西或吩咐他做事,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益处,这点是无庸置疑的。但如能加上令孩子思考的机会,更有助于他的记忆力。
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特别是当孩子掌握了语言这一工具后,他的有意识记忆逐步发展了。若想培养孩子的记忆力,就得重视发展孩子的有意识记忆,这一点很重要。
吩咐的事,不用纸条写下,而用口头的传述,最好一次吩咐两件以上的事。这种训练能培养孩子的记忆力。不看纸条能让他想出来,一开始要求孩子这么做比较困难。教育专家指出,可以分三个阶段来施行:
第一阶段,把吩咐的事写在纸上。叫孩子记下来,如果是还不识字的孩子,可以写简单的记号或画图,然后把纸条折好,放在孩子的口袋,并且对他说:“忘记了才可拿出来看。”
第二阶段,如果孩子不用看纸条,便能完成任务,就可以在孩子面前,把纸条撕毁。
第三阶段,孩子已对自己的记忆力有信心了,便不用再写纸条,直接用口头传述。这样,即使年龄很小的孩子,也只要花一个月的时间便能达到这种程度。
细节4:要使孩子自动地运用他的头脑,与其用命令法,还不如用探问法
如果你命令他,是必定要他去做的。如果他不做,那他下次更加可以不听你的话了。父母要郑重自己的命令,不要随便对孩子发号施令,而且最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用意。
为人师者和为人父母者,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地指挥孩子,最好的办法是试探进行。
孩子会服从师长和父母的命令,但不一定能了解,只是反射性地做被吩咐的事情。所以要使孩子自动地运用他的思考活动,就必须用探问的方法来诱导比较有效。这种做法不会使孩子感到压力,且不会产生抵抗心理,很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母的话。
迈克的妈妈总是把丈夫和孩子该干的事情列出一张单子,象下命令一样,贴在冰箱上。可她每天到家发现家人对她很冷淡,有时该丈夫干的丈夫没有干完,有时该孩子做到的孩子也没有做到。妈妈总是不明白家人为什么要这样。他们明明知道,那些是他们该于的事,他们有能力去做。
偶尔有一次,早晨她赶着去上班,对孩子和丈夫说:“我最近实在太忙,顾不上收拾屋子,今晚有几个同学来,如果你们回来得早,请帮我一下,先谢谢你们了。”她没有写下指令,只留下一个请求。她下班回到家一看,饭做好了,她丈夫在用吸尘器清扫地毯,迈克认真地收拾自己的房间。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孩子还包括丈夫,这个成年人。妈妈不禁纳闷,为什么他们今天表现这么好。
后来,迈克妈妈终于悟出来一个道理:指挥和要求孩子做事容易带来反抗和敌对情绪,而诚恳的请求带来了合作和奉献。
细节5:千万不要就眼前的事情斥责孩子
批评孩子前先要仔细考虑“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”,“为什么他不那样做”,这样,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,与孩子共同思考“该怎么办”。
“不是告诉你了吗?别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。”
如此一味地教训孩子,他们只会理解这种行为“不可以做”,然而该怎样做,除非父母身体力行地做给他们看,否则他们永远无从得知。就眼前的事情不停斥责孩子是愚蠢的。批评孩子前先要仔细考虑“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做”,“为什么他不那样做”,这样,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,与孩子共同思考“该怎么办”。
例如,对于已上小学的孩子,要想培养其生活习惯,与其对一件件细小的事横加指责,不如让他帮忙做些家务。比如让他帮着买点东西、放桌子、洗碗、做些简单的小菜等。孩子们会因为发挥了自己的能力,尝到成功的喜悦,从而激发上进心。为使他们做得更好,父母要对日常家务做好安排,并自己带头遵守,比如游戏时间、晚饭前做家务时间、看电视时间、睡觉时间,都井井有条地安排好,这就避免了一整天不停地训斥孩子“看电视要看到什么时候”、“该学习了”等等。
如果孩子完成得好,一定要对他的成绩给予肯定:“洗了这么一大堆碗,真是帮妈妈大忙了,谢谢。”
象这样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,是我们表扬、批评孩子时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;另一个重要目的,是要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,将来能在社会上自立。